海洋健康指数中国适用性评估交流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北京(2015年10月23日)     保护国际基金会(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简称CI)在北京召开了海洋健康指数中国适用性评估交流研讨会,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自国家海洋局、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环保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厦门大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蓝丝带保护协会等政府、科研单位、环境保护组织的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与保护国际基金会海洋健康指数全球项目人员及中国海洋健康指数工作小组共同就海洋健康指数中国适用性阶段成果展开研讨。

                                                                                                                       会议现场(摄影:杨碧晴)

        海洋健康指数(Ocean Health Index,简称OHI)由保护国际基金会于2012年初在全球首次发布,并引起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同年6月, 保护国际基金会中国与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同召开的“6.8世界海洋日大型宣传活动”上,保护国际基金会正式在中国发布海洋健康指数。
        “人类的繁荣依存于一个健康的海洋,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海洋健康指数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的健康状况进行的一次评估,”保护国际基金会海洋健康指数全球项目负责人Polsenberg女士说道,“海洋健康指数是一套多角度、全面且灵活的评估和监测海洋健康的体系,它可以推动不同政府部门合作,通过评估海洋健康状况,来协助决策者制定海洋发展和保护政策,同时引导可持续的商业活动和指导人类行为,从而保证海洋能够可持续的为人类的繁荣和发展提供服务,实现人类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会议现场(摄影:杨碧晴)

        自海洋健康指数在中国发布以来,保护国际基金会与海洋局相关专家经过三年时间的通力合作,开展了海洋健康指数的中国适用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本次研讨会上,中国海洋健康指数工作小组负责人温泉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工作小组的研究成果:包括完成中国海洋健康评估模型及中国区域海洋评估,完成《海洋健康指数中国适用性研究报告》初稿编写。
        研讨会上,中国海洋健康指数工作小组成员还与列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共同就评估体系中国模型、中国区域评估案例、海洋健康指数工具箱(toolbox)的中国应用等内容进行研讨,为进一步完善《海洋健康指数中国适用性研究报告》获取宝贵意见。保护国际基金会海洋健康指数全球项目负责人Polsenberg女士还与大家分享了海洋健康指数在全球的适用成果。

                                                                                                                       会议现场(摄影:杨碧晴)

        海洋健康指数从食物供给、传统渔民捕捞机会、自然产品、碳汇、海岸带生计与经济、旅游与休闲、清洁水域、生物多样性、海洋归属感、海岸防护10个方面来评估海洋生产力和健康状况,为我们日常的海洋评估工作提供了全新视野。目前,保护国际基金会联合当地合作伙伴,已在全球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适用性研究。
         “全球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口从海洋中直接获得食物,海洋对我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保护国际基金会中国海洋项目经理王静说道,“海洋健康指数的中国适用性研究则能帮我们更好掌握中国海洋健康状况,以此制定更合理、高效的管理和保护方式。”
        海洋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的繁荣进步提供着动力的同时,也在承受巨大的生态平衡压力。海洋健康指数的中国适用性研究从四维角度立体分析中国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健康,为更好地遵循‘建设海洋强国’的指导方针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