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助力推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中国,北京 (2017年11月21日)  上周四,保护国际基金会与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以下简称东盟中心/澜湄中心)在北京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 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投资和绿色发展研究。

         “这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它代表中国在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承诺和实际行动,让对澜湄区域的健康和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大自然,特别是淡水生态系统,能得到有效管理与保护。”保护国际基金会亚太区策略与筹资副总裁,Tracy Farrell博士说道。

        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建立和发展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加强澜沧江-湄公河环境合作中心建设、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海洋和淡水保护、鼓励中国可持续投资和绿色发展研究等领域的合作。保护国际基金会将通过多样形式,同东盟中心/澜湄中心共同推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提供: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横跨六个国家,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消费的持续增高正威胁着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行动,我们每年将损失价值约20-50亿美元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

        保护国际基金会还将同东盟中心/澜湄中心通过借鉴《哈博罗内宣言》,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合作模式,推动中非在可持续投资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研究。《哈博罗内宣言》是保护国际基金会在非洲推动的,由12个国家共同为解决非洲当下环境问题所做出的承诺。

         “澜湄中心的正式启动代表了澜湄区域正走向可持续的道路,确保该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它还代表了中国环境保护部和湄公河流域国家保护该区域的承诺,这非常振奋人心。我们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能推动‘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让生活在澜湄区域的人们持续获得大自然的福祉。”Tracy Farrell博士在澜湄中心办公室启动会上说道。

图片提供: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

        从2015年开始,保护国际基金会通过淡水健康指数(Freshwater Health Index,简称FHI)为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中心在淡水健康评估方面提供技术和科学支持,评估澜湄区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保护国际基金会于2002年开始在中国和湄公河区域开展保护项目,工作领域包括淡水保护、气候变化适应及应对、保护地发展、海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从陆地到海洋,保护国际基金会秉承科学,注重与各级政府、企业、科研院校以及社区开展合作,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实用且具有广泛示范意义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