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恢复项目


背景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珍稀物种,也是全球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的35个县(市、区)。四川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为大熊猫的生存、生活、繁殖提供了适宜的气候生态环境,全国近80%的大熊猫生活在此,分布于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秦岭六大山系中。

位于岷山山系的平武县是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最多的县之一,也是岷山种群生存的核心区域;位于大相岭山系的荥经县是大相岭种群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也是连接邛崃山种群和大相岭种群的关键走廊带。

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加之2008年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平武县和荥经县的大熊猫栖息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这一区域内的大熊猫的生存风险增加。

我们的目标

在四川省平武县和荥经县开展造林、再造林工作,帮助恢复大熊猫栖息地植被,改善大熊猫生存环境,同时帮助减缓气候变化对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我们的行动

平武县

  • 选取项目区域

    选择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破碎化、种群隔离较为严重的区域作为森林多重效益造林及植被恢复的项目区域;

  • 造林和森林抚育、管护

    按照森林多重效益造林项目作业设计要求,协助开展造林、再造林工作,并进行森林植被抚育和管护;

  • 建立监测巡护制度

    明确大熊猫栖息地周边社区的保护职责,推动社区建立监测巡护制度;

  • 开展培训

    在项目示范点周边社区开展森林经营管理和替代生计培训,提高社区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的管理能力;

  • 宣传教育

    在项目示范点周边社区开展大熊猫及森林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保护意识。

荥经县

  • 建立社区保护地

    在人兽冲突较为严重且居民对森林资源倚赖度较高的区域,建立社区保护地,实现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

  • 植被恢复和森林植被管理

    根据碳汇造林标准,协助荥经县林业局在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选取乡土苗木开展造林,并为荥经县林业局的森林植被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 能力建设

    帮助社区建立科学的监测、巡护管理制度,促进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为自然保护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红外相机使用及监测技术培训,提高保护区员工的野外监测能力;

  • 开展物种监测

    安放红外相机,对物种进行红外相机监测,收集野生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活动的数据资料;

  • 发展社区生计

    根据社区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替代生计培训并对替代生计的发展给予支持。

我们的成果

平武县

  • 完成造林面积51.33公顷,营造落叶松、云杉、冷杉、厚朴共95915株,涉及王朗黄土梁走廊带、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等重要大熊猫栖息地区域;

  • 森林碳汇量得到增加,预计该区域在40年后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253吨;

  • 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区周边白马、黄羊、草原、虎牙等9个社区,直接受益人数达1137人;

  • 促成社区志愿承担监测、巡护工作,并形成一套有效的自我管理机制;

  • 大熊猫栖息地及走廊带的植被得到有效恢复,为促进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提供了条件;

  • 向保护区周边社区印发项目宣传册400份,项目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并获得居民的大力支持;

  • 为社区提供森林经营管理和替代生计技能培训3次,共40余人次参与,参与培训人员已成为社区发展的主力军。

荥经县

  • 在新建乡、三合乡、青龙乡、烟竹乡、龙苍沟乡、泥巴山林场等地协助造林10000亩,营造柳杉、华山松、云杉、青杨等本土树木共1626578株,完成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区域的造林工作;

  • 完成造林地的基线调查及PDD编写,完成CCB和VCS认证;

  • 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强,预计该区域30年内森林碳储量将增加113832吨;

  • 为当地项目技术人员组织碳基线调查方法培训会一次,共40人参加,培训内容在项目完成的基线调查中得到很好体现;

  • 在项目社区为社区居民举办碳汇宣传培训会2次,社区居民对森林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

  • 在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安放红外相机30台,实现野生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野外数据采集,不仅为大熊猫保护提供一手数据,也是衡量项目成果的重要依据。红外相机于2011年在泥巴山首次成功捕捉到野生大熊猫的身影;

  • 完成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保护的总体规划和走廊带监测方案,为泥巴山区域大熊猫走廊带的监测、建设以及促进邛崃山系与大相岭大熊猫种群的交流等提供指导和方法。在2013年雅安市芦山地震后,该总体规划被当地政府作为泥巴山大熊猫走廊带灾后重建的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