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中华白海豚保护项目


       

背景

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是和人类一样恒温的哺乳动物。它虽名为“白海豚”,但刚出生的时候皮肤呈深灰色,年青时呈灰色,成年后则呈粉红色,年龄越大皮肤的颜色越浅。中华白海豚是我国海豚科中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中国主要集中分布于台湾海峡和南海。

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过度捕捞、海洋污染、船只撞击、滨海工程等原因导致海洋珍稀动物的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种群数量日趋减少,作为近海栖息物种的中华白海豚也未能幸免,亟待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并辅以健全的管理机制。

我们的目标

与东南亚相关国家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保护区管理局合作,研究东南亚海域中华白海豚生存现状,在东南亚建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合作交流平台,促成保护区网络的建设和有效管理,改善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

(保护区网络建设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基础上,签约国已同意将10%的海洋纳入海洋保护区的目标,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尽管海洋保护区在不断扩大,各国投入的资源和努力在不断增加,但是全球性的努力依然不够,目前海洋保护区仅仅涵盖了海洋总面积的1.2%。为实现单个保护区无法实现的保护目标,海洋保护区网络将不同的保护区进行有机整合,充分考虑到海洋物种流动性的生态特点,推动不同地域、不同层面的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通过保护区网络内各子保护区在生态领域、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相互关联的功能和效益推动海洋和海岸带的综合管理,从而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做出贡献。“保护区网络建设”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将各种独立的海洋保护区组成不同的空间尺度和不同保护水平的相互合作、协同运作的集合体。)

我们的行动

  • 科学调查

    对中华白海豚的交配区、饵料区等关键栖息地和洄游廊道开展本底调查,了解东南亚海域目前中华白海豚分布情况、种群数量,以及东南亚各国中华白海豚保护现状,为保护行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 建立保护区网络

    构建东南亚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网络,搭建白海豚保护工作人员的合作交流平台,并推动形成定期沟通与交流的合作机制。

  • 能力建设与培训

    以多样的形式对东南亚国家中华白海豚保护相关的保护区管理者及科研人员开展能力建设与培训工作,包括提升其对海洋保护区网络的认识及保护区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 开展示范试点工作

    在广东省江门市选取项目示范区域开展观豚旅游尝试,缓解中华白海豚饵料资源与渔民过度捕捞之间的矛盾,探寻一个即能实现可持续生计并能同时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新思路。

  • 宣传教育

    对内,交流平台内合作伙伴定期召开交流会议,分享各自研究与保护成果;对外,通过多样的形式开展公众宣传,吸引更多人关注中华白海豚保护。

       

我们的成果

  • 与相关科研单位、高校共同合作,首次在大范围内完成中华白海豚调查,编写完成东南亚海域中华白海豚本底调查报告,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 组织东南亚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网络建设培训会,推动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为各保护区及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平台,同时促进各国协同对中华白海豚进行保护。

  • 促成包括厦门海洋珍稀动物国家级保护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保护区和广东江门中华白海豚省级保护区在内的中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会成立,并签订了关于联合建立国内白海豚保护区网络的合作协议,有效的促进了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与发展。

  • 在广东江门进行观豚旅游尝试并起草完成《观豚旅游准则》,为保护中华白海豚提供经验与建议。

  • 完成中华白海豚宣传短片的拍摄与制作,提高公众对中华白海豚的认知度,并服务于中华白海豚保护公众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