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挝联合,跨国境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

背景

对于经常游走于中老两国边境的亚洲象等野生动物来说,生存是没有国界的。对于中国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老挝南塔省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保护也是没有国界的。

中国西双版纳州与老挝北部三省(南塔、风沙里和乌多姆塞)山水相连。在总长680公里的边境线上,自然保护区边境接壤达142公里,其中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尚勇子保护区与老挝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紧相连。该片区域地处印支半岛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有亚洲象、印支虎、云豹、白颊长臂猿、灰叶猴等众多的热带珍稀代表物种。

该区域内世代居住的民族大多依赖当地森林资源为生,加上经济落后等原因,盗伐林木和偷猎野生动物等情况时有发生,自然资源的存续面临巨大压力。

2009年,在保护国际基金会的推动下,为扩大边境联合保护区域内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中老双方签署了《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项目合作协议》,划定了54,700公顷的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合作开展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我们的目标

通过联合中国和老挝两国相关的保护区管理部门,建立“联合保护区域”,探索跨国联合保护的新模式,推动联合保护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我们的行动

  • 探索“中老边境联合保护区域”合作模式

    开展中老双方保护区管理部门的交流活动并召开合作推进会,推进联合保护工作。

  • 公众宣传

    通过针对两国边境村民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宣传活动,提高边境村民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 能力建设

    对中国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老挝南木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就自然保护区管理、野外监测巡护、地理信息系统、红外相机监测及数据采集等内容开展能力建设培训,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 监测巡护

    通过开展常规监测巡护、红外相机监测以及中老边境联合监测巡护工作,对区域内的印支虎、亚洲象及其伴生动物进行监测,并与保护区周边社区合作建立社区监测网络。 编写。

  • 联合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

    中老双方在联合保护区域内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影像快速评估,掌握联合保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现状,了解亚洲象、印支虎的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掌握其生存动态。

我们的成果

  • 支持中老双方相关工作人员前往泰国HKK野生动物保护区参加“MIST——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系统及野外巡护技能培训”,为保护区建立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 协助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尚勇子保护区完成巡护管理数据库及地理信息平台的建立;
  • 分别在西双版纳州勐满镇河图村和上中良村、老挝南塔省勐醒县曼布告村举办了3次保护区边民交流会,有效地保证了边民在项目保护行动中的参与积极性;
  • 制作5000份以保护为主题的宣传年历并在保护区周边社区、中老边境口岸等地免费发放,通过对居民的回访,证明宣传资料及宣传活动使当地居民对于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都有了新的认识;;
  • 开展2次中老联合监测巡护,双方就监测技术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做到了取长补短;长期聘请保护区周边社区12名居民直接参与保护区监测巡护工作,既促进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紧密合作,也保证了地区内长期有监测巡护;
  • 安放红外相机66台,仅在云南省境内安放点就获取照片882张,依据红外相机所摄照片,发现2名非法盗猎分子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 收集大量影像资料,对野生动物活动规律有了基本了解,掌握了亚洲象分布情况及数量,为下一步中老联合保护区域开展亚洲象保护及人兽冲突处理办法提供了数据支持;
  • 成功促成了云南省林业厅和老挝南塔省农林厅相关部门的合作,为中老双方搭建了自然保护管理技能和野外监测巡护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