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保护海洋,守护世界 Sea the Future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却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尊重”。为了提高人们对海洋保护的认识,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8日设立为“世界海洋日”。2020年世界海洋日主题是"为可持续海洋创新(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Ocean)"。

海洋覆盖约71%的地球表面,全球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生物,近2亿人的工作与海洋直接或间接相关;每年,海洋资源与产业产生的价值预计达3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5%;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已知海洋生物近20万种,预计实际的物种数量远高于此;海洋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50%的氧气,且同时吸收了约30%人类活动释放的碳,大幅度缓解着气候变化……

 

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生态服务,而海洋的健康却持续遭受着多重威胁。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干扰是海洋面临的两大主要威胁因素。

 

(一)气候变化影响海洋的五种途径

气候变化导致海水升温

在气候变化驱使下,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而海洋在很大程度上冷却着整个星球,吸收90%人类活动产生的热量,而如果这些热量直接进入大气,全球温度可能要升高56摄氏度。海水温度升高,最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海洋生物。

© DAMIEN ROUÉ/FLICKR CREATIVE COMMONS

首先,海水升温会导致珊瑚礁白化。珊瑚礁是大部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而珊瑚对温度敏感,海水升温以及海水酸化都会导致其死亡,引发珊瑚礁退化,使许多珊瑚礁鱼类丧失栖息地。

其次,海水升温会迫使一些海洋生物迁游到其他海域,以求寻找合适的觅食地和产卵地。

© CI/EMMELINE JOHANSEN

最后,海水温度升高还会直接影响大部分海洋鱼类及章鱼等头足类生物的生长与繁衍。研究显示,水温升高会加快一些鱼类、软体动物及其他海洋生物的新陈代谢,增加的呼吸作用减少了海洋释放的氧气,动物本身的体型也会下降。更严重的是,高温还会降低溶解氧浓度,在一些含氧量过低的海域出现了“死亡区”,许多鱼类因缺氧窒息而亡。

 

气候变化促使冰川融化

北极冰川融化、南极冰盖缩小,这类报道已经不算新闻。北极的海冰支持着海洋微生植物的生长,南极的海冰是磷虾的重要栖息地。海藻、南极磷虾分别是北极和南极地区食物链中重要一环,是许多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海冰也是许多大型动物,比如海豹、海象、企鹅、北极熊等物种的栖息地。海冰融化至消失、间接减少的海藻和磷虾,无不让极地动物的生存更加艰难。

 

气候变化加速海平面上升

从全球角度看,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变暖及冰川融化会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比较直观的是许多沿海地区会逐渐被海水淹没,海洋岛屿或将从地图上消失。统计数据显示,如今世界10%的人口生活在海拔10米以内的地区,他们都将直接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其他诸如珊瑚礁、红树林、海草以及其他在浅滩或沙滩栖息的生物的适应能力也很可能赶不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气候变化带来洋流变化

在气候变化的驱动下,海水温度上升、风向发生转变,将导致海洋洋流发生变化。众多依靠洋流获取营养和繁殖的海洋生物将受到直接影响。例如,许多珊瑚礁鱼类依赖洋流将幼鱼分散到各个珊瑚礁,洋流的变化很可能对它们的种群分布和数量产生影响。

而对于人类而言,由于海洋洋流是调节和维护地球气候的主要力量,洋流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更为严重。例如,横贯大西洋的墨西哥湾暖流(the Gulf Stream)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降速,依赖该洋流从热带地区带来热量的欧洲地区,或将无法维持其目前温和的气候。洋流的变化也将影响全球的降雨量和气温,将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地区降雨量过多而一些地区降雨量减少、气温变化反常等现象。

 

气候变化影响海水化学属性

因燃烧化石燃料带来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多会改变海水的化学组成,使其趋于酸化。 海洋吸收大气中30%的碳,而当这些碳在海水中溶解后将形成碳酸。而碳酸如何影响海洋生物呢?

珊瑚、扇贝、龙虾、蟹类等带壳类海洋生物以及一些微型浮游生物将是海水酸化的最直接受害者,而这些生物正好是海洋食物链的底栖生物,是其他众多海洋生物重要的栖息场所及食物来源。海水不断酸化同时也致使一些鱼类发现捕食者的能力下降,影响食物链。

 

(二)人类活动带来的干扰

海洋污染

如今,人类每年向大海倾倒八百万吨的塑料垃圾,预计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重量将超过海洋鱼类重量总和。误食垃圾、被垃圾钩住直接使许多动物丧命。垃圾残骸在海洋形成了许多垃圾聚集区。太平洋上就有一座因垃圾形成的“太平洋垃圾岛”:无数的废弃物汇聚在这个超级垃圾场之中,从卫星上观察仿佛是一座岛屿。

© SHAUNL

垃圾污染也在看不见的地方带来诸多危害,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全球生态系统。据估计,70%的垃圾会下沉到海底,人类基本没有机会将它们清理干净。塑料碎片在日光和海浪的作用下逐渐分解为微小的塑料颗粒,被海洋生物摄入体内,从而进入食物链,威胁到更多生物和人类的健康。塑料颗粒经过几百年逐渐降解,而这个过程中释放出的有害物质会进一步污染海洋。

© MAYUM

除了白色污染,其他类型的污染也无处不在。每一次洗衣服,约有70万根不可分解的合成超细纤维顺着排水系统流入水域,各类洗涤剂富含的化学物质可能导致藻华爆发,将海水氧气耗尽,形成死亡区。航运、海洋作业和军事活动产生的噪音污染会对水母、海葵一类的无脊椎动物直接产生细胞层面的伤害,这些生物是许多大型海洋生物重要的食物来源。现代生活中种种生产生活方式,都可能为至少一片海域带来不少灾难。

渔业耗竭

© CRISTINA MITTERMEIER

海洋生物是人类最大的蛋白质获取源。而海洋生物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以此作为食物来源的人类社区。但是,单就渔业本身的模式来看,就已有很多有损全球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在过度捕捞过程中,鱼类的捕捞量超过了其种群自我繁殖的速度,目前有三分之一的经济鱼类的捕捞量已超过种群承受极限。过度捕捞也为珍稀及濒危的非经济物种带来了生存压力,牢固的现代渔具可让任何上钩的生物难以逃脱。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可以从何做起呢?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建议:

l  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不要将塑料制品随意丢弃,做好回收利用和垃圾分类;支持和投资开发塑料的替代物。

l  使用天然材料,如棉、麻制成的衣物或布料产品;减小洗涤剂的使用,或使用天然清洁剂作为替代品;支持并履行可持续的时尚产业和时尚方式。

l  食用和购买海鲜时,关注食物的种类是否为濒危物种;可以询问店家食物获取来源和捕捞方式。通过询问让商家了解消费者关注渔业的可持续性,你就有机会影响渔业模式。

l  当前往海洋旅游区时,增加与海洋生物的距离可以减少对它们的干扰;帮助清理海洋的垃圾漂浮物、废弃渔具;劝阻他人丢弃垃圾。

l  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碳足迹,进行低碳环保生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防止许多海洋生物的灭绝。

l  还有很多日常小细节都能帮助海洋的健康,如化妆品的选用、增加对海洋的了解、向身边的人介绍保护知识、鼓励企业采用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

 

保护国际基金会(CI)一直致力于海洋保护,CI支持的全球12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中就包括了450万余平方千米的海洋保护区。在我们的保护下,许多濒危物种种群逐渐恢复,旅游业和渔业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CI开发了评估海洋健康的科学工具,海洋健康指数(OHI),对全球200多个地区和国家的海洋健康进行跟踪记录,与合作伙伴共同发起“蓝碳倡议(Blue Carbon Initiative)”,关注包括红树林、海草床、盐沼在内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此外,我们通过引领政策、发表倡议,启发全球对海洋合理的利用。

海洋的健康就是人类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