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高手珊瑚礁蝠鲼创纪录!保护工作得到新见解

(2020.04.01)

蝠鲼是一类外型突出的海洋生物——身体扁平、体型巨大,头两侧突出的头鳍好似小手,身后拖着一个又长又细的尾巴,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胸鳍特化为的一对“大翅膀”。游动起来,好似飞行的蝙蝠,因而得名“蝠”鲼。蝠鲼外文名里的“manta”对应的是西班牙语的“毯子”一词,的确,蝠鲼的体型也像一张大毯子。

© Shawn Heinrichs

蝠鲼是蝠鲼科动物的总称,包含前口蝠鲼和蝠鲼两个属,与鲨鱼同属于软骨鱼纲,是一类古老的物种。由于人类活动入侵了它们许多的生活海域,蝠鲼的生存却已经受到人类的影响。在IUCN红色名录中蝠鲼被列为易危(VU)等级。


珊瑚礁蝠鲼在水面巡游 ©保护国际基金会CI / 摄影 Mark Erdmann

以往,蝠鲼被认为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浅海区,其保护区通常集中在沿海和珊瑚礁周围。人们观察到蝠鲼会聚集在浮游生物和磷虾较多的浅海区域觅食,在珊瑚礁附近让小的鱼、虾类生物帮助它们清洁身体。然而,最新研究发现,它们完全可以下潜到海洋更深的地方。


这一研究由新喀里多尼亚大学、努美阿泻湖水族馆(Aquarium des Lagons)、曼塔信托基金(Manta Trust)和保护国际基金会(CI)联合进行,在新喀里多尼亚展开对当地分布的珊瑚礁蝠鲼/阿氏前口蝠鲼(Mobula alfredi)潜水行为的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美国SCI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该研究数据不仅拓展了人们对蝠鲼栖息深度范围的了解,还能进一步为其他地区对蝠鲼的保护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信息。

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donia)位于大洋洲东南部,南回归线附近,由新喀里多尼亚岛和洛亚蒂群岛组成,是法国的海外属地之一。这里蝠鲼种群受人类干扰较小。

该研究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水域对9只礁蝠鲼用可脱落的标记进行标识,标记记录蝠鲼活动的卫星数据并追踪其潜水行为。9只蝠鲼的记录显示,它们会经常下潜到超过300米深度的地方。其中有6只的下潜深度都超过了450米,超过了之前在红海观测到礁蝠鲼下潜最深的432米。

给蝠鲼个体做标记 ©保护国际基金会CI / 摄影Mark Erdmann

创造下潜记录之最的分别是一只翼展2.4米的雌性蝠鲼和一只翼展3米的雄性蝠鲼,它们最深的下潜深度分别为624米和672米,后者更是将之前的“世界纪录”一下子增加了二百多米。

既然蝠鲼会在比人们原以为更深的海域活动,那么在针对保护蝠鲼的海洋保护区可以利用这条信息,更加合理地规划保护措施。


CI新喀里多尼亚国家项目办公室主任François Tron表示,蝠鲼保护区通常都集中在沿海和珊瑚礁区域,很少会延伸到更深的近海水域。但这一项研究结果说明蝠鲼经常使用这些较深的水域,而这些水域也是目前我们所知的鲸鱼、鲨鱼、海龟等濒危物种的活动范围。因此,这些较深的水域也应被纳入保护区范围之内,以保证我们不会失去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海洋物种。


然而,蝠鲼的种群状况在全球范围来看并不乐观。虽然此项研究中涉及的新喀里多尼亚的蝠鲼种群状况仍比较健康,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报道显示,有些蝠鲼种群数量下降程度高达80%。蝠鲼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1)作为目标物种被猎杀;2)渔业捕捞。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新喀里多尼亚大学的Hugo Lassauce说:“新喀里多尼亚的蝠鲼种群还未遭受到人类利用,不像其他地区的蝠鲼面临被猎杀、捕捞和其他生存压力影响。因此,这里的蝠鲼让我们有机会了解蝠鲼最自然的状况。我们的发现也有助于蝠鲼在全球其他地区的种群恢复,尤其在猎杀及不规范渔业活动频发的地区。”


Lassauce还补充道:“对于太平洋岛民而言,如新喀里多尼亚土著居民纳克人,蝠鲼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此外,蝠鲼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如果作为一项旅游资源进行可持续管理,蝠鲼能吸引来游客,为当地卡纳克社区带来更广泛的效益。”


目前,蝠鲼在新喀里多尼亚没有受到较大的威胁,但根据CI新喀里多尼亚国家项目办公室主任François Tron所言,蝠鲼是滤食性鱼类,土地侵蚀很可能直接破坏其珊瑚礁生境,影响它们鳃部的健康;同时,管理不善的旅游业也可能给蝠鲼带去干扰。因此,随着土地退化加剧、围绕蝠鲼展开的相关旅游活动与日俱增,蝠鲼关键聚集地识别及可持续管理对其种群健康的持续监测至关重要。

目前,我们对蝠鲼的了解仍需进一步的探究。CI正致力于提高全球对蝠鲼的认识,并参与新喀里多尼亚、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的相关研究工作,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活动和保护需求。

©保护国际基金会CI / 摄影Mark Erdmann